人物
时段
朝代
人物库 清朝
李友泉
全台诗
李友泉(?
~?
),字筱庵少庵,自宅题名:云山晓翠楼。
台北市人,日治时期在台北市永乐町三丁目廿四号开设「李保生药行」〖参考(1)林钦赐《瀛洲诗集》,台北:光明社,1933。
(2)黄洪炎《瀛海诗集》,台北台湾诗人名鉴刊行会,1940。〗。
编者自《友竹行窝遗稿》、《瀛洲诗集》、《瀛海诗集》收录诗作计七首。
(杨永智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郭襄锦
全台诗
郭襄锦(?
~?
),字云裳新竹人
清道光年间1821~1850)生员。
〖参考王松台阳诗话》,台银本。
〗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童蒙吉
全台诗
童蒙吉(?
~?
),字蔗云
清道光年间1821~1850淡水厅竹堑人岁贡生〖参考王松台阳诗话》,台银本。〗。
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郑超英
全台诗
郑超英(?
~?
),字乙莲竹堑(今新竹)人。
清道光年间1821~1850举人〖参考王松台阳诗话》,台银本。〗。
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查元鼎清 1804 — ?
全台诗
查元鼎1804~?
),字小白浙江海宁人,卒年不详,可能在光绪十二年(1886)前后。
出身书香门第,其祖为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
元鼎善承家学,少有文名,道光末年游幕来台,当轴慕其名者屡屡争相延聘
但因个性耿介,懒于徵逐名利,故凡有拂其意者便去,不复停留。
同治元年(1862),戴万生事起,查氏途中遇戴军被掳,后蒙林占梅等人营救得以脱险。
事平后,遂侨寓竹堑,日以诗酒为乐。
晚年遇益穷,而守益坚,著述不辍,颇受竹堑文人尊重,每逢潜园文酒盛会,辄推为盟主。
诗歌之外,亦长于刻石,时人以之与擅长治的徐木丛并称,有「查石徐」的美誉。
查氏诗歌以表达心境、反映时事、往来酬唱、课题咏物之作为多;虽然生活窘迫,面临困境,却往往能笑看人生,以丽句写愁,并托寓哲理,藉此消解心中不平之鸣,形成其独树一帜的艺术美感。
平生诗作于戴案时遭焚殆尽;晚年所作,集为《草草草堂吟草》,家贫未能剞劂于世,唯旧稿已佚,今日所见不全。
日治时期,《台湾文艺丛志》及《台湾诗报》,曾刊载其诗篇若干,皆许其作必传。
此外,林维丞《沧海拾遗》、王松《台阳诗话续编》以及民国五十五年(1966)黄典权于《台南文化》八卷二期所刊《草草草堂吟草》,皆著录若干,或有损益,可相增补。
以下所录查氏诗作,主要汇辑上述各项资料编校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许超英
全台诗
许超英(?
~?
),字志清淡水厅竹堑人
清道光二十六年(1846)举人
候选教谕
广交游,任侠刚直,行事公正,不畏权势。
有所得,辄散济穷民。
因垦户「广福」奉准开垦竹堑城东南榛莽之区,附近民坟被害甚多,许超英纠合绅董、铺户联名佥禀淡水同知张启?,勘明各处冢墓界址,遂获准立宪禁碑于城内鼓楼下,世有「许举人不畏事」之誉。
许氏不只笔利如刀,诗亦豪放,以下乃据《新竹文献》所刊〈许超英诗〉、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、苏子建《堑城诗荟》所收许超英诗作辑录。
〖参考王松台阳诗话》,台银本。
许超英诗〉,《竹县文献》第十六期,1954。
〗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王衢
全台诗
王衢(?
~?
),字小泉甘肃人
咸丰八年(1858)接替张传台湾知县之职。
曾任宜兰头围县丞,同其子王毓,纠集壮丁数百人,以乡民陈寿等为义首,联庄团练,焚燬贼巢,贼匪悉皆逃窜。
因噶玛通判董正官剿捕梅洲贼匪,中途遇害,遂由王衢暂行代其职。
存诗见于王松台阳诗话》、查元鼎《草草草堂吟草》及吴幅员《台湾诗钞》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吴子光清 1819 — 1883
全台诗
吴子光1819~1883),原名儒字士兴,后因业师宋心珠(名其光)之贶,改今名,号芸阁别署云壑,晚年自号铁梅老人铁梅道人
原籍广东嘉应州,生于清嘉庆廿四年(1819),卒于光绪十九年(1883),年六十五。
青少年时在家乡熟读家经典,博览诸子百家著作及稗官野史,然屡试不进,遂于道光十七年(1837)渡台,后寄籍台湾淡水,以课馆为业,暇则以诗文自遣。
长于诗,尤长骈体。
同治四年(1865)中举,受知于台湾道徐宗干,充幕僚多年。
同治七年(1868)淡水知府陈培桂聘,参与《淡水厅》之修撰。
光绪四年(1878)应聘主讲文英书院。
是年,彰化望族三角仔庄吕氏新葺筱云山庄,聘子光设教其中,宾主殊相得。
从其游者除吕氏兄弟外,尚有:傅子亦丘逢甲谢颂臣子光之侄吴师廉等。
大抵而言,晚清本土才学之士,尽萃于斯。
筱云轩藏书数万卷,无所不备,吴子光曾为之作藏书记
逝后,吕家礼葬之,并恤其家,越年,复出资刻其书。
王松台阳诗话》称其诗「专学晚唐」,「杰句名篇,美不胜录。
」从〈小草拾遗序〉可知其少时好赋,原存有古律赋百馀篇;中年后,以近体诗为主要创作对象,亦存有二百多首,惜多所亡失。
芸阁博学多才,然一生遭际不佳,「欲伸其文章报国之志而不可得」 。
于是,以东坡自况,名其文集为《一肚皮集》。
共十八卷,于光绪元年(1875)刊刻行世,附诗作《小草拾遗》一卷。
又著《三长赘笔》十六卷、《经馀杂录》十二卷。
则诸史绪论、书后题跋、古今词语、词林典实之类。
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尝辑其有关台湾史迹稿为《台湾纪事》,列为《台湾文献丛刊》第三十六种。
民国六十八年(1979)中华民国史迹研究中心得其稿本,辑印为《吴子光全书》,民国九十年(2001)又由龙文出版社重印出版。
今以《一肚皮集》所附《小草拾遗》为底本编校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林占梅晚清 1821 — 1868
全台诗
林占梅1821~1868),幼名清江,字雪村号鹤山,又作鹤珊别号巢松道人
淡水厅竹堑(今新竹市)人。
祖父绍贤(1761~1829)经办台湾盐务,为竹堑巨富;父祥瑞(1797~1862)早卒。
年十四,尝随岳父黄骧云北上京师任职。
占梅急公好义,道光二十一年(1841),因捐防鸡笼英军之犯,获贡生加道衔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因捐防八里坌,获知府即选;道光二十四年(1844),募勇扼守大甲溪,绝嘉、彰各邑漳泉械斗蔓延,赏戴花翎;咸丰三年(1853),林恭事变,协办全台团练,捐津米三千石,准简用浙江道;咸丰四年(1854)克复艇匪黄位之乱,加盐运使衔同治元年(1860),毁家纾难,协助朝廷平戴潮春事件有功,加布政使衔
晚年因林、郑二家讼事,郁病而卒。
占梅擅丝竹、书画、骑射诸艺。
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构筑潜园,雅集诗骚。
文酒之盛,冠于北台。
著有《潜园唱和集》二卷、《潜园琴馀草》八卷,其中《潜园唱和集》已佚。
林占梅《潜园琴馀草》约有诗一千九百馀首,写作年代自道光二十七年(1847)同治六年(1867)
多咏骨肉亲友、园居、游历、时事、兴怀之作。
五言古、近体,善摹难状之景,达难显之情。
作品风格多样,平易晓畅法白居易,感时忧国似陆放翁,伤感兴怀如吴梅村
台澎道徐宗干评其诗「和静清远、古澹恬逸」、「诗味多琴味」。
兹据台湾分馆藏《潜园琴馀草》 为底本,并参照下列对校本编校:李清河藏《潜园琴馀草》(以下简称李本) 、李清河藏《潜园诗抄》(以下简称李抄本) 、连雅堂台湾诗荟》(以下简称荟本) 、台湾文献丛刊《潜园琴馀草简编》 (以下简称台银本)、《新竹文献会通讯》(以下简称文献本) 、陈培桂《淡水厅》、林维丞《沧海拾遗》、蔡振丰苑里志》、郑鹏云《师友风义录》、连横台湾诗乘》、王松《台阳诗话续编》、林钦赐《瀛洲诗集》、赖子清台湾诗醇》、曾笑云《东宁击钵吟后集》、彭国栋《广台湾诗乘》、蜕萒老人《大屯山房谭荟》。
潜园琴馀草·序及题词
诗,乐章也。
诗言志,律和声;唯知音者,始可与言诗。
桓谭「新论」云:『八音以弦为最,而琴为之首。
自虙牺削桐、重华被袗以后,襄陵之作、训佃之操、思贤之曲尚矣。
汉、魏而下,以诗名者多以琴名;辋川「春江送别」、谪仙「清夜闻钟」、乐天「池西秋思」、六一居士「受宫声」、东坡「闻窗外歌」,其尤著也』。
中散「琴序」云:『吟咏之不足,则寄言以广意』。
间尝持此以衡近代诗人,今读鹤山「琴馀草」而得之。
家青山之论琴况也,曰「和静清远,古澹恬逸」。
琴心也,即诗心也。
鹤山善琴,手挥目送,别有会心;故诗味多琴味。
山中访隐、海上移情、理性返真、忘形合虚,殆有得于味外味者,丝桐云乎哉?
章句云乎哉?
仆解组退居,雨窗閒坐,手兹编而三复之,如聆「梅花弄」、「桃源吟」,不觉翛然意远。
缀数言于简端,鹤山可许为知音否?
咸丰四年夏五月江左徐宗干识。
「山虚水深,万籁萧萧;四无人踪,惟石嶕峣」:此古琴铭也;鹤珊之诗近之。
鹤珊精于琴,诗学香山剑南,得其神似;五言、古近体,尤善摹难状之景、达难显之情:所谓「秀语夺山绿」也。
大抵其少作多舒愉恬雅之音,间有天性语缠绵悱恻,如弹履霜;是可以觇其所养而得其性情之所近。
比年海上骚动,鹤珊同牧守竭力堵禦,一方赖以安固
近复奉命筹办海运,倡率捐输。
其平日之蕴抱,至是而一露焉。
出其绪馀,发为诗歌以抒写胸臆;不觉苍凉感慨,忧从中来。
鹤珊之诗境将一变,又乌测其所至耶!
绍芳因公东渡,获与朝夕从事鹤珊独心折予,皇然引愧而已。
他日者,绍芳和琴成声,得与鹤珊相酬答;出其近作,正襟危坐,以蔷薇露盥手读之,鹤珊当为予鼓一再行,奚翅如刺船海上之移我情也。
小石愚弟黄绍芳拜序。
空桑之柱耶,琼之姿耶?
绕梁之嗣响也,夺锦之馀思耶?
相赏有石间意,移情在花月夜时。
海上禽鸟乱啼号,冥漠林木何处高?
结想只在云以上,骏马走堤兴倍。
忽闻石上泉流声,一字一珠著手生;十指翻云风习习,留得琴韵到诗情。
诗情何俊逸,琴韵何悠扬!
相对两不厌,郁郁石生香。
咸丰甲寅夏六月润堂洪毓琛题。
写景则无奇不搜,深入剑南之室;言情则有感斯托,能摹浣花之神。
刚健婀娜,悱恻芬芳;真得味外味,不厌百回读。
咸丰甲寅夏至后五日,古粤愚弟黄鹤龄拜手。
余年四十,即弃诸生而客于台。
虽举业尽废,然诗歌、文史,结习未忘;恨可与谈者,少耳!
林雪村都转,淡水巨室也;乡闾以孝称。
且笃于世谊交情,慷慨任侠,有东汉八厨风。
又闻其抱雅尚而多才思,彝鼎琴尊,珍怪纷罗;于书画、丝竹、骑射诸艺亦色色精绝
清秘阁再见倪云林复生也,心钦迟之。
一日,诣其斋,流连茶话;偶及风骚,雪村色飞眉舞,若即欲疾趋青莲、浣花之室者。
从此喜与余作玉屑谈,遂延余为老马。
然余犹有虑焉!
虑其绮年失学,驰骋京华;况家务丛杂,日不暇给,未有俭于腹而丰于才者、亦未有不劳其神而逸其趣者!
而熟知无虑也?
盖其天禀超绝,加以数年来弹琴习静,淡若书生,披览勤、䌷绎切、商榷多,故其诗日进。
嗟乎!
今之伧父,于载籍及前贤名篇概未省识而以诗自负,塞满牛腰;是打油钉铰皆可以吟诗矣,牛童马走皆可以谈诗矣。
诗若是易也,何俟雪村乎!
雪村之诗,于中晚、宋人为近,于游览、写怀为长。
其构思下字,如五丁开山,别通蹊径;如李临淮军容,壁垒一新、旌旗变色;又如少翁奇术,钩营致魄,使李夫人活现帐中。
其杰句繁富,虽老马识途稍效导引,要其心血固多人数斗矣。
或调雪村颇滥交,几如坡公乌台之累。
雪村恒言:知我者惟黄公雨生徐公树人及馀数人而已;是滥而不滥也。
或又谓雪村多坎坷;迩者时乱年荒、骨肉丧亡,又付会计于纪纲任其侵盗,致诗日富、家日穷,悲愤时发于篇什。
然而昔人论诗,有「若非新变,不能代雄」之说;如雪村之「新变代雄」何疑!
夫雄于讴吟,即可雄于振作;使以治诗之道治家,屏斥奸邪如去浮烟浪墨,则一鸣惊人,贤者固不可测。
家将恢复,或不至如云林之终穷;诗愈精进,或可直入青莲、浣花之室。
此吾所以望雪村也夫!
此吾所以序雪村也夫!
咸丰八年小春下浣,镇平曾骧拜撰。
予自罢官旋里,轮指十有馀年矣;杜门不与外事,日以诗自遣。
意兴所至,发为咏歌。
举凡近代能诗之士,闻有佳著,未尝不求而展玩之,嗜之成癖;虽更有可好之物,不与易也。
客冬黄翼孝廉从东瀛旋,言其姊夫林雪村都转天才峻特、经济恢涵,而性嗜歌吟,著有「琴馀诗草」甚富,尚未梓行。
予闻之,不禁跃然起曰:『是殆与予有同嗜者矣』!
因嘱借观。
其即景之作,逸警鍊、品格杰句,美不胜收,在白乐天、陆剑南之间。
其杂感、自述诸作,至性至情,真从肺腑流出,空所依倚,自成一家:一片惓惓爱国之诚,不能自已;所谓「处江湖之远,不忘其君」者欤!
至其篇法老,浑成一气,旋转能达难显之情;于少陵为神似。
雪村少负不羁之才,继以南游吴苑、北登燕台,山川之助,胸次益旷。
归里后频遭大故,其抑塞无聊之气无所舒发,恒托之诗;「穷而后工」,信不诬也。
夫士苟所遇恬适而好为愁惨之词,唐之戴叔伦、明之郑善夫无病而呻,识者讥之;若雪村遭际迍艰、时事忧愤,其发为变徵之音,乌得以叔伦善夫律之耶!
读毕而归之,爰书所见以写倾仰,非敢云序也。
咸丰九年立冬后一日雪椒杨庆琛书于绛雪山房。
罗威未识昭谏而嗜其集,永叔未识子野而爱其词。
予从姻亲林半痴耳雪村先生名,悉其能琴、善书,尤精诗学。
尝赠以楹帖云:「雅量高涵,交情慷慨;天真脱洒,韵事风流」。
尚未知其诗足以推倒豪杰也。
及半痴袖其集草示予,受而读之,知其有感于怀,辄托之诗,一扫风云月露之习故云。
生平所历甘苦以及忧时愤事,絜领持纲,有条不紊;较诸雕饰一字一句之间以求合于古作者之林,其格律之高下为何如也!
生席前人荫,少年时,意气自豪,不屑屑于名缰利锁;长而历游辇下,所以益壮。
夫以履丰席厚之身,而贤母独能忍慈割爱,使之习舟楫之劳、阅风霜之苦,卒克和平心性、历练才华,大变少小之习气;贤母苦衷于是乎慰,生诗学亦于是乎进。
观杂感、写情诸作,其不忘母氏之劬勤,非学有心得,弗能道也。
而又感念于妻孥之溘逝、友朋之翻覆、世难之凋伤,前后十数年间不胜聚散离合之异,故其抑塞无所告语,恒藉诗以遣之;此生诗所以发乎性情,非雕虫小技比也。
至七古如「生行」、「哭黄香铁」诸篇,置之吴梅村集中,几不可辨;其工力犹为深造。
他日或一遇其人,当为永叔之倒屣,岂苦罗威之偷「江东集」哉!
咸丰十年孟冬,愚弟廖鸿荃拜撰。
何必争追唐与宋,能言情性即诗人。
十年泉石常怀国,千首词章半忆亲;残月晓风皆寄托,春花亦精神。
卿云未出欣先睹,定有山香火因。
东瀛梅鹤继西湖,好向孤山认故吾;海国几人扶大雅,蛮乡从此获骊珠。
虚心下问君师,盲目随声我滥竽。
传到洛阳应纸贵,骚坛处处识林逋
山阴剑南后裔翰芬
三百篇之作,大都忠臣、孝子、思妇、劳人之所寄托;微言大义,胥于是乎在。
唐、宋而降,取士皆不废诗;我朝诗学昌明,人才辈出,固未可以词章之末而忽之也。
虽然,诗亦岂易言哉!
无论靡蔓之音等于郑、卫者,不堪被诸咏歌;即如风云月露,雕琢虽工而非出自性灵,要亦卑卑无足道矣。
雪村先生,风雅士也。
素稔其善音乐、善书画,而尤长于诗;著有「潜园琴馀草」,尝以未获一读为憾。
既而中、倭搆衅,让台议成;与生之哲嗣达夫司马,同避居鹭门山中。
有李公湘蘅者,达夫之执友、汉之乡缙绅也;袖兹编示予而读之,于写物、言怀间得伦理性情之正。
其词笔之清新、丰神之逸,殆合开府参军为一手。
友人咸怂恿寿以公诸世;达夫曰:『此素志也』。
夫以是诗之梗概,有籋云诸前辈叙而论之矣,予何言耶!
然有不能已于言者:以达夫蒐理遗书勤勤恳恳、不忍令前人美泯没而无称者,于以见孝思之不匮焉。
至煮酒论交,雅量高致;忧时愤事,感慨悲歌:具有乃父风。
达夫者,盖亦人杰矣哉!
爰不揣谫陋而为之序。
光绪二十三年仲冬冬至前一日桂岭黄维汉谨识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林维丞晚清 1822 — 1895
全台诗
林维丞1822~1895),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
出身书香门第,性嗜学,穷诸经及宋儒诸书。
尝自言:「不读五经,便觉心胸窒碍」。
咸丰九年(1859)渡台,受聘新竹林占梅家,掌记室,故寄籍淡水,补弟子员。
翌年,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《潜园琴馀草》,未竟成书
光绪初年在「潜园号召筹组诗社
光绪五年(1879)编辑《沧海拾遗》。
光绪十二年(1886)参加「吟社」,为竹堑诗坛中坚。
光绪廿一年(1895)割台议成,林氏进退维谷,是年冬间忧愤而卒。
 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,林氏亦工诗,壶溪道人评:「舂容而夷愉,澹雅而深湛,间有香艳绮靡之态,要以温柔为旨归,亦是不失为讽讽风雅之音矣。
赖子清评:「香奁极佳。
」蜕萒老人评:「作诗颇持格律,而以朴实出之。
同治二年(1863)林氏自订《潜园寓草》二卷,生前因故未及付梓,辗转托付王松,惜未见行世。
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《台湾日日新报》披露,计六十九首。
蔡启运《台海击?银集》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。
其他佚诗则散见《大屯山房谭荟》、《台湾诗醇》、《师友风义录》、《台湾诗乘》、《新竹县志初稿》、《台湾新报》及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〖参考黄美娥《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》,台北: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,1999z。〗。
(杨永智撰)
全台诗
林星垣1822~1895),字薇臣,或维丞号亦图福建闽县人,生于道光二年(1822年),卒于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
先生出身闽县望族,其先室紫岩以至其考,俱以诗文著称。
性嗜学,好诸经及宋儒书。
咸丰九年(1859年),渡海来台,掌林占梅记室,与林氏交情甚笃,曾为之代筹《潜园琴馀草》出版事宜。
先生性爽朗,乐与人交,竹堑文人莫不知其为人,北郭园郑如兰亦与之甚善。
光绪初年先生甚至在潜园中号召诗歌同好共组诗社,显见先生清代竹堑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容忽视。
光绪十二年(1886年)蔡启运等人倡组「吟社」,亦加入其中,与众文人摘艳薰香,击钵同乐,作品见存于《台海击钵吟集》中。
乙未割台议成,进退维谷,竟忧时而卒。
维丞工于诗作,因来台主林占梅家,故将所著题为《潜园寓草》,但诗稿因故未能刊印,日据时期《台湾日日新报》曾择优刊载,时人以为最擅香奁之作〖参见黄美娥〈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〉(台北: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,1999),页95。〗。
(黄美娥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张维垣晚清 1827 — 1892
全台诗
张维垣1827~1892),字禄兴号星枢,清屏东长治人
秀才后,赴苗栗头份教书;同治十年(1871)取中辛未进士,派任浙江省遂昌县知县,后又调任北京,任考试官,钦加同知衔
辞官回台后仍居苗栗头份光绪十二年(1886),于当地策划创建义民庙。
光绪十八年(1892)卒,享寿六十六。
生平作品留存不多,今依《张维垣先生閒吟诗遗稿》编校 。
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……等。
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(1882)举人
曾于福州苍霞精舍、杭州东文精舍、京师金台书院讲学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)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(1906)任教京师大学堂。
教学之馀,由他人口译,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(或言共二百馀种),世称「林译小说」,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,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,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最为著名。
平生著述丰富,与古文相关者如《畏庐文集》、《觉斋论文》、《文法讲义》……等数十种;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所出版的《闽中新乐府》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,激议时政,倡导改良,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,风行海内,王松台阳诗话》特别予以介绍;此外画作《畏庐遗迹》、理论专著《觉斋话论》,都为世人所赞誉 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方祖荫
全台诗
方祖荫(?
~?
),字樾庭(字或作亭),号庆堂安徽桐城人
同治年间1862~1874太学生
同治六年(1867)春游粤,依刘肩吾都转幕府,每有顾问,不饰言辞。
都转北迁,光绪十一年(1885)十一月,以埔里社厅通判调署新竹知县兼摄苗栗县事。
光绪十四年(1888)台湾建省,新竹苗栗分县而治,其分界事宜,皆祖荫任内成之。
其为政老成练达,尤置意于培养人材。
尝建试院于县署之阳,又捐俸修葺明志书院,使复旧观。
礼士甚厚,凡硕学高行者极力奖进之。
复增设小课培英社,别贮千金生息,以为幼童月课奖赏之资。
在任三年,政清人和,与高子丹上舍汉墀交最莫逆。
后以功升基隆抚民理番同知,延舅与兄分司文案、钱粮。
中法之役,舅先罹难,俄而,兄亦殁于兵。
旋擢台南知府,赏戴花翎,钦加三品衔
殁后,人祀之德政祠〖参考《台湾历史人物小传—明清时期》,国家图书馆,2001年12月。〗。
  方氏在台期间与新竹文士唱和诗集曰:《东澥鸿泥》,计二卷,上海石印本,台北汉章曾经藏有金镶玉装本乙套,惜售出后流传不可考。
笔者勾稽王松台阳诗话》、连横台湾诗乘》、赖子清台湾诗醇》、邱秀堂《鲲海粹编》得方氏诗作三题,计五首。
(杨永智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郑如兰晚清 1835 — 1911
全台诗
郑如兰1835~1911),字香谷号芝田淡水厅竹堑人郑崇和三子用锦之次子。
少年勤学,取进生员,因成绩优异而补增生,受知于台湾道丁曰健
光绪十五年(1889),因为办团练有功,由增生授候选主事,赏戴花翎,后加道衔
家业素丰,但自奉甚俭,尤不喜以财富誇耀于人,唯对公义之事则未有吝色,凡邑中所需困急,莫不慷慨捐输,故人人称诵其德行善举,颇能克承郑崇和、郑用锡郑用鉴乡贤之风范。
郑如兰对诗歌创作及诗社活动颇为热爱,广结林亦图郑鹏云王松吴澄秋……等诗人,在北郭园中诗酒酬唱,风雅不辍,甚受骚坛雅士的推崇,继郑用锡林占梅之后,成为竹堑文坛领袖
平生写作不少,颇多散佚,生前亦未付梓,弃世后三年(1913),其孙郑肇基始裒辑之,并托嘱王松担任校雠,委由台北《台湾日日新报》出版印刷。
诗集名为《偏远堂吟草》,乃因如兰书斋之名而得。
计有古今体诗一百五十八首,涵盖清代及日治时期之创作,尤以清代为主。
民国八十一年(1992),龙文出版社据此版本重新影印,是目前市上通行本,以下所录,即据此编校。
关于郑如兰之诗作,郑家珍以为与陶潜诗风近似;吴曾祺誉其风格冲融凝远,读之使人和静陈衍也以为「偏远堂诗专主性情,其学陶、白也固宜。」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王汉秋
全台诗
王汉秋(?
~?
),字咏桑号泳翔清安邑(今山西运城县)人,寓居台南
同治间补廪生。
性慷慨,重然诺,家仅小康,后以此荡其产,晏如也。
尤眈吟咏,吐属清爽。
乙未(1895年)之役,避居厦屿,未几客死,施士佶有诗悼之〖编者按:参考王松台阳诗话》、连横台湾诗乘》。
施士佶悼诗见连横台湾诗乘》引。〗。
(吴福助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黄如许
全台诗
黄如许(?
~?
),字淦亭竹堑南门人。
光绪五年(1879)贡生,署台湾县儒学训导
竹堑文人王松为忘年交,与郑如兰亦常往来。
有遗稿二卷,已佚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叶加添
全台诗
叶加添(?
~?
),王松之孙婿。
生平不详。
(杨永智撰)
杜淑雅晚清 1851 — 1896
全台诗
杜淑雅1851~1896),字韵士,生于咸丰元年(1851),卒于光绪二十二年(1896)
其父为新竹巨室林占梅掌司出纳,母则服侍林氏之祖母,幼时从母居住林家,曾入女塾,后并随金门举人林豪学习诗文。
及长,端庄醇静,宗族亲戚咸称淑德,林占梅遂纳而为妾。
杜氏能琴工诗,但自林占梅死后,青年守节,吟咏尽废,从此搁笔,今日所能得见之诗作无多,王松台阳诗话》录有一作,另《台北文献》(直字)刊物中亦有三首。
乙未年后,避乱离台,卒于蟠桃庄,占梅长子林达夫殡后携家回里,寄寓鹭岛(今鼓浪屿)〖以上有关杜淑雅其人其事,参见黄美娥〈清代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〉(台北: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,1999),页59-60。〗。
(黄美娥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林纾清末民国初 1852 — 1924
全台诗
林纾1852~1924),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……等。
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(1882)举人
曾于福州苍霞精舍、杭州东文精舍、京师金台书院讲学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)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(1906)任教京师大学堂。
教学之馀,由他人口译,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(或言共二百馀种),世称「林译小说」,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,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,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最为著名。
平生著述丰富,与古文相关者如《畏庐文集》、《觉斋论文》、《文法讲义》……等数十种;诗作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所出版的《闽中新乐府》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,激议时政,倡导改良,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,风行海内,王松台阳诗话》特别予以介绍;此外画作《畏庐遗迹》、理论专著《觉斋话论》,都为世人所赞誉 。
全台诗
林纾1852~1924),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蠡叟冷红生……等。
福建闽县人光绪八年(1882)举人,曾于福州苍霞精舍、杭州东文精舍、京师金台书院讲学。
光绪二十七年(1901)担任京师五城学堂教习三十二年(1906)任教京师大学堂。
教学之馀,由他人口译,他以古文翻译欧美小说一百七十馀种(或言共二百馀种),世称「林译小说」,乃引介西方文学之先驱,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,其中与王寿昌合译之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最为著名。
平生著述丰富,与古文相关者如《畏庐文集》、《觉斋论文》、《文法讲义》……等数十种;诗作如《闽中新乐府》收仿乐府体诗歌三十二首,内容激议时政,倡导改良,是其于1897年所出版的平生第一部著作,风行海内,王松台阳诗话》特别予以介绍;外如画作《畏庐遗迹》、理论专著《觉斋话论》,都为世人所赞誉。
  林纾曾经二度来台,其一是在1867年时,从福州搭乘「华福保」轮船来台湾省父,其《畏庐琐记》提及此事,当时滞居淡水三载,曾拜访板桥林家;其二是在1878年时,奔其弟林炳耀之丧而来,此次亦在台约三年之久〖参见汪毅夫台湾近代文学丛稿》(福州:海峡文艺出版社,1990),页32-33。〗。
然有关林氏寓台活动,目前缺乏文献,详情难稽。
(黄美娥撰)
词学图录
林纾1852-1924初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践卓翁
福建闽县(今福州)人。
光绪八年举人,主京师大学堂讲习,入民国任教北京大学
有《畏庐诗存》,并译西洋小说170余部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谢道隆清末民国初 1852 — 1915
全台诗
谢道隆1852~1915),字颂臣,又作颂丞;因排行第四,人称「谢四」。
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,卜居于田心仔庄(今台中县丰原市),以务农为业。
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,以医药活人。
谢氏为丘逢甲表兄,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,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,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。
光绪元年(1875)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(1890)在自宅设「养閒轩」,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。
光绪二十年(1894)应大雅张家之请,授学于「学海轩」。
张书炳、张德林张晓峰,皆为其弟子。
台湾割让之际,谢氏募集义勇军,率「诚」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(今桃园县竹乡);后因义军节节败退,遂西渡避难。
明治二十九年(1896)始再度返台,隐于医。
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文士交游唱和,酒酣耳热之馀,往往痛陈时事。
明治卅九年(1906)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(俗称「睦督科」);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,称为「小东山」。
春秋佳日,招友朋,携名妓,为文酒之会。
如是数年,竟抑郁以终。
谢氏著有《小东山诗存》,民国三十四年(1945)九月,由其子谢秋涛刊印;民国六十三年(1974)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,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。
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。
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,集为《科山生圹诗集》,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。
兹以谢文昌刊印的《小东山诗存》为底本,参照郑鹏云《师友风义录》、王松台阳诗话》、连横台湾诗乘》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及王建《台中诗乘》等编校。
全台诗
谢道隆1852~1915),字颂臣,又作颂丞;因排行第四,因此友人称之为「谢四」。
光绪年间秀才
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,卜居于田心仔庄(今台中县丰原市),以务农为业;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,以医药活人。
谢氏为丘逢甲表兄,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,后入吴子光门下,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。
光绪元年(1875)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(1890)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「学海轩」。
傅锡祺、张书柄、张德林皆为其弟子。
台湾割让之际,谢氏募集义勇军,率「诚」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(今桃园县竹乡);后因义军节节败退,遂西渡避难。
明治二十九年(1896)始再度返台。
隐于医,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。
酒酣耳热之馀,往往痛陈时事。
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;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,称为「小东山」。
春秋佳日,招友朋,携名妓,为文酒之会。
如是数年,遂抑郁而终。
谢氏著有《小东山诗存》,民国三十四年(1945)九月,由其子谢秋涛刊印;民国六十三年(1974)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。
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。
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。
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,集为《科山生圹诗集》,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〖参考王国璠《台湾先贤著作提要》,新竹新竹社教馆,1958年。〗。
以下所收诗作,据谢文昌刊印的《小东山诗存》,及其后所附《科山生圹诗集》进行编校。
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施士洁清末民国初 1855年12月19日 — 1922
全台诗
施士洁1855~1922),字沄舫号芸况又号哲园晚号耐公
台湾县治(今台南市)人,为进士施琼芳之次子。
未冠补博士弟子员,县、府、院三试均名列第一。
光绪二年(1876)中举,次年(1877)捷成进士,授内阁中书
生性放诞,不喜仕进。
返台后曾先后任教彰化白沙书院台南崇文、道学、海东书院。
丘逢甲许南英三位并称为清季三大诗人。
当时台湾兵备道唐景崧因仰慕其才,曾再三敦请施士洁参与政事,两人因此成为文字交。
唐景崧台湾巡抚,又招其入幕,以咨询政务并切磋文艺。
乙未割台,施氏携眷内渡,寓居于福建省晋江西岑,时往来于厦门福州间。
和林尔嘉、郑毓臣台湾内渡文士,流连诗酒,为当地诗社「菽庄吟社」之祭酒
1911年出任同安马巷厅长,1917年入闽修志局,既而寄居厦门
1922年五月病逝于鼓浪屿
施士洁台湾史上极富文名的进士王松台阳诗话》、连横台湾诗乘》都给他极高的评价。
其古体诗雄深雅健似苏、欧,近体则取法范、陆,得其沉郁深婉之旨。
著作有有《日记》一册、《乡谈声律启蒙》一册、《?园吟草》四册、《后苏龛诗钞》十一册、《后苏龛词草》一册。
后三种皆端楷誊写,近人黄典权认为应是施士洁仔细校定的手稿。
施士洁遗稿原藏于黄典权处,因蠹蚀过甚,故龙文出版社重印时,乃据「台湾文献丛刊」排印本影印,兹据台湾文献丛刊本为底本进行编校。
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